当前位置:新闻首页 > 双创服务 > 浏览文章

“三化融合”:系统思维下的产业发展新范式

2025-11-03
       (原标题:“三化融合”:系统思维下的产业发展新范式 范海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以下简称“三化融合”),置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位置,这一表述是对党的二十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与三中全会“深化产业体系改革”部署的集成与升华。它标志着我国产业发展的逻辑正从单一技术突破或规模扩张,转向系统性的生态融合与范式变革。
       “三化融合”的深刻内涵
       “三化融合”并非三个独立方向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动态协同性的有机整体。智能化:产业体系的“效率引擎”与“神经中枢”。智能化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对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的过程。它构成了“三化融合”的技术底座与运行机制。绿色化:产业体系的“价值坐标”与“可持续基座”。绿色化是将生态文明理念内生于产业发展逻辑,推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资源消耗脱钩的根本转型。它构成了“三化融合”的价值导向与约束边界。融合化:产业体系的“结构优化器”与“价值倍增器”。融合化是通过打破产业边界、技术壁垒和创新要素分割,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的过程。它构成了“三化融合”的组织形态与价值实现途径。
       “三化融合”的内在逻辑
       “三化融合”的本质是一个以智能化为基座、以绿色化为方向、以融合化为路径的系统性产业变革范式。智能化赋能绿色化与融合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是实现精细碳管理、精准污染防控(绿色化)的关键支撑,同时也是打通信息孤岛、促进跨界创新(融合化)的核心工具。没有智能技术的驱动,深度的绿色转型与高效的跨界融合将难以实现。绿色化引领智能化与融合化。绿色低碳的目标为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如低功耗芯片、绿色算法)和应用场景(如智慧能源)指明了方向,也为产业融合(如环保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提供了新的价值空间。失去绿色导向的智能化可能走向资源错配,失去绿色内涵的融合将缺乏可持续性。融合化承载智能化与绿色化。产业边界的打破与创新要素的流动,为智能化技术的扩散应用、绿色化解决方案的跨界整合提供了丰富的场景与组织保障。缺乏融合生态的支撑,智能与绿色技术将局限于“盆景”,难以形成“森林”效应。
       杭州推进“三化融合”的思路
       杭州拥有数字经济先发优势与深厚人文底蕴,完全有条件、有责任在“三化融合”的实践探索中走在前列。未来,可着力构建以下六大融合路径:
       深化“两业融合”,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骨架。以“AI+全产业”为主线,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从“物理相邻”走向“化学融合”,引导制造业企业从产品提供商向“产品+服务+数据”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探索“虚实融合”,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典范。深化“产业数字化”,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龙头企业输出数字化转型经验和解决方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转型,筑牢实体根基。充分发挥杭州数字经济先发优势,探索建设“可计算的城市”,将城市的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作为统一整体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探索建立数据要素统计核算与资产化入表的“杭州方案”。
       推动“科技与民生融合”,提升智慧普惠的人本温度。培育壮大智能诊疗设备、脑机接口等产业,让前沿技术服务于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发挥杭州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产业优势,开发适老化智能产品与服务,推动AI技术在紧急救助、慢性病管理、精神慰藉等场景的深度应用。
       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擦亮诗意栖居的城市品牌。将杭州的历史文脉与数字技术有机结合,鼓励运用AIGC、VR/AR等技术赋能动漫、影视、设计等优势文创产业,打造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文化IP。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与建模,构建“数字杭城”记忆库,利用数字孪生、元宇宙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让历史文化在数字空间“活”起来。
       力行“绿色与数字融合”,争做双化协同的转型先锋。将智能化作为绿色化的核心手段,利用数字孪生、物联网、AI算法等技术,实现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实时监测、智能调控与精准优化。
       拓展“区域协同融合”,构筑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圈。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长三角一体化乃至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提升杭州产业生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作者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市情所(咨政部)所长(主任)〕

来源:杭州日报 责编: 

关键字 : 二十届四中全,三化融合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纠错】,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发布
热门文章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