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首页 > 红色传承 > 浏览文章

构筑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新格局

2025-10-20
       (原标题:深耕在地文化 创新浸润实践 李洪波、胡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工程。当前,破解思政课理论说教与学生生活实际“两张皮”、价值引领与情感体验“温差大”等深层难题,必须进行一场教与学的深刻转变。其中,以深耕在地文化为抓手,让思政内容回归现实沃土;以创新浸润实践为方法,让价值认同在亲身体验中扎根生长,是推进这场变革的两个核心着力点。二者相辅相成、有机融合,为构筑协调、连续、立体的育人新格局提供了强大动力。
       深耕在地文化:以课程开发把握价值性与知识性统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思政教育要以知识为载体,更要以价值为内核。破解一体化进程中内容供给脱离实际、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割裂的难题,关键在于深耕“在地文化”,大力开发在地性课程,将宏大的国家叙事、严谨的理论逻辑,创造性地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触摸、可理解的乡土情与家国情,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高度统一。
       要在深挖“红色根脉”中铸就信仰之魂,将“红船精神”等宝贵财富,转化为贯穿大中小学的系统性知识模块与价值坐标,深挖其历史情境、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让学生在情感启蒙、理性认知到价值升华的层层递进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要在善用“千年文脉”中涵养自信之源,将“宋韵文化”等文化瑰宝,开发为跨学科探究项目,引导学生在诗词、书画、科技的探源中,与历史对话、与先贤共鸣,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寻根问底中厚植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让文化自信成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要在活用“生动实践”中感悟思想之力,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枫桥经验”等蕴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实践,开发为“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中,深刻理解党的创新理论如何改变山乡、造福人民,从而确保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寓于鲜活的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之中。
       创新浸润实践:以模式创新确保方向性与实效性统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价值观的塑造,终究要超越“知道”,抵达“认同”与“笃行”。破解一体化进程中知行脱节、育人实效不彰的难题,必须创新教学范式,大力推动“浸润实践”,在确保育人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与真实世界的互动中完成价值内化,全面提升育人实效。
       以“课堂改革”守好方向之“正”,提升育人针对性。守好一体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就要摒弃“满堂灌”,以项目式、案例式教学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待解决的真实问题。围绕“共同富裕”等重大主题,引导学生在社会调研与探究学习中深化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理论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社会发展的思考者与参与者,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思想引领力得以切实提升。
       以“社会课堂”检验育人之“实”,拓展学习广度。衡量一体化建设的首要标准是立德树人成效。必须将学习空间从校园延伸至广阔天地,组织学生走进数字化改革标杆企业、基层治理示范社区、生态保护绿色乡村。这种“无边界”的学习,让书本理论与火热现实相互印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在广覆盖、全渗透的“大思政”格局中检验并提升育人实效。
       强化系统融合:以整体观念推进整体性与进阶性协同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坚持系统观念,要求我们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在地文化内容与浸润实践方法的深度融合,处理好整体性布局与进阶性发展的关系,构筑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要尊重成长规律,以“螺旋上升”促进育人连续性。在地课程与浸润实践的融合,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特质同频共振,体现进阶性。同一个在地主题,其育人链条的设计必须体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清晰脉络。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例,小学段应是“课程引路,实践印证”,可通过绘本故事与走进余村的亲身体验,印证美好;中学段则是“问题驱动,实践探究”,通过案例研究与社会调研,探究转化逻辑;大学段则是“理论指导,实践创造”,通过系统理论学习与建言献策的真实贡献,实现知行合一。
       要强化资源统筹,以“融通互嵌”增强体系整体性。在地文化内容与浸润实践方法的深度融合,不止于学段的纵向贯通,更需要育人资源的横向整合来保障其实现。要将“多条线”拧成“一股绳”,打破教育区隔。在校内,促进思政主渠道与“课程思政”主阵地的协同发力,将丰富的在地文化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在校外,以资源供给为纽带,推动政府、学校、社会同题共答,通过校府合作、校地合作、校馆合作,为在地课程开发提供鲜活素材,为浸润实践打造真实场域,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倍增效应。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其要义在于系统性地回答并解决“为何信”与“如何行”的根本问题。以深耕在地文化破解“为何信”的认知难题,旨在让理论叙事扎根现实沃土、富有情感温度;以创新浸润实践破解“如何行”的路径难题,旨在让价值认同在亲身体验中升华、在社会参与中坚定。当内容与方法协同并进、理论与现实相得益彰,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必将得到显著增强,从而真正构筑起一个贯通学段、融通学科、联通社会的育人新格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更为坚实、深厚与持久的思想力量。
       (李洪波,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胡俊,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来源:杭州日报 责编: 

关键字 : 习近平总书记,中小学思政课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纠错】,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发布
热门文章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