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用好县域红色文化资源
2025-04-28
(原标题:注重用好县域红色文化资源 张亚东)
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山东省利津县地处黄河尾闾、渤海之滨,是抗日战争时期渤海区的老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坚强大后方,是革命烈士李竹如的故乡,红色资源丰富。1944年8月18日,利津县城解放,是当时山东省全境解放的第一县。近年来,利津县立足县域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的挖掘、阐释、传承、利用,持续擦亮“山东省全境解放第一县”红色名片,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
注重挖掘整理,绘就红色文化图谱。1944年,八路军在渤海区率先发起夏季攻势,并取得全歼利津守敌、彻底解放县城的重大胜利,参战部队受到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通令嘉奖。围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利津县委、县政府成立工作专班。一是深入挖掘,多方查阅档案、查找资料。二是全面调研,组织整理辖区革命文物,对社会散存的革命文物进行广泛征集,切实充实历史文物档案、丰富红色资源。三是系统整理,开展北张战斗、小麻湾战斗、八里庄伏击战等红色文化史料整理,编辑出版《红色利津》《红色印记》等专著,让红色文化产品惠及广大群众。
注重研究阐释,打造红色精神研究高地。举办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邀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山东大学、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专家学者为利津县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建言献策。成立“利津解放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专题研究”课题组,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坚持让革命历史更具感染力,选择宣传新闻战线上杰出的组织者和活动家李竹如等革命人物,加强专题性、系统性研究,编纂《李竹如:呐喊与战斗的一生》等红色文化读本。对利津红色文化进行价值提炼,总结形成“持敬畏、善求索”“求大义、舍生死”“尽忠勇、甘奉献”“重开拓、尚包容”“经远谋、敢为先”五种红色文化特质,赋予红色基因新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
注重传承弘扬,讲好红色革命故事。红色革命故事是赓续红色血脉的鲜活教材,利津县组织专家创新形式讲好革命故事。打造文艺精品。创作推出一批高质量红色戏剧、歌舞,用一系列精品佳作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其中,以“革命妈妈”郭景林为原型的抗战吕剧《热土情》,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山东省优秀剧目。搭建红色阵地。建设李竹如烈士纪念广场、北张七十二烈士陵园、郭景林故居等,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感受红色文化魅力、接受精神洗礼。开展红色教育。串联利津党史国史馆等9处红色教育基地,打造学习实践特色精品党史国史馆线路,其中北张七十二烈士陵园成为山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渤海老区抗敌斗争线路现场教学点。
注重活化利用,做强红色文化品牌。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打造红色研学品牌。通过整合革命历史文物、文献资料、历史图片、典型故事,综合运用声、光、电手段建成相关红色教育中心,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现利津从山东省全境解放第一县到奋进新时代的光辉奋斗历程。红色教育中心建成以来,先后承担各级党员教育培训近500场次,接待青少年学生等各种团体、各地访学3.72万人,获评国史教育基地、山东省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着力打造红色村庄。对革命历史丰富的村庄“一村一策”进行保护和开发,加快建设“景村融合”“宜居宜游”特色村居,其中,明集乡北张村被中组部列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
在红色文化浸润下,一代代利津人民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河海长兴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幸福利津的建设成果正在惠及广大群众。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107亿元。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步县、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山东省科技创新强县、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等荣誉称号。利津这片红色热土,正在成为企业家干事兴业的向往之地、青年人就业创业的向往之地、群众安居和谐乐业的向往之地。
来源:学习时报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