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突围”,杭州靠什么
2025-02-17
(原标题:科技创新“突围”,杭州靠什么 首席记者:赵芳洲)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我国科技创新正从全面追赶转向部分领跑并跑,正是科技创新最好的时代。在此时代浪潮中,《黑神话:悟空》全球热销,DeepSeek震撼科技界,机器人春晚扭起秧歌,杭州“六小龙”出圈,引发海内外关注。
从电商时代的“软实力”到AI时代的“硬科技”,杭州又一次站在了世界数字舞台的中央。
2024年,杭州数字经济GDP占比28.8%再创新高。杭州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第四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
正是“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才有了众多科技企业的一飞冲天。
2月5日,浙江召开“新春第一会”,明确要在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新突破,重点做好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加快打造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杭州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也强调了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奋进2025的最强音。今年,杭州将举全市之力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突破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达到3.9%以上。
厚植创新活力之城特色和优势,是杭州赢得现在、制胜未来的关键。1988年,杭州第一次提出“科技兴市”。迈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杭州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创业在杭州”“转型升级学深圳”,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鼓励创新创业,大力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探索发展新蓝海。近年来又进一步把创新强市、人才强市确定为首位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过去,杭州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走在前列”;未来,杭州仍然要依靠科技创新展现“头雁风采”。眼下,培育科技企业、未来产业并非易事,要用好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慢转化难、构筑更优营商环境、推动科技惠民利用“关键三招”。
一项技术瓶颈的突破,可以带来一个产品的质量飞跃;一个重要技术的攻克,可以推动一个产业的重大升级。做强做优科技支撑、创新引擎,既要实现从“0-1”的突破,也要在“1-100”上下功夫,让更多科技成果从杭州走向全国、飞入寻常百姓家。对此,杭州正在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让更多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在杭州孕育出更多全球首发的作品、全球首创的产品、全球首推的商品。
“六小龙”的崛起,也是阳光雨露与时间共同浇灌的成果。2月13日,省委书记王浩主持召开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座谈会。20家企业、高校、科创平台和科研院所负责人先后发言,其中包括开发春晚扭秧歌机器人的宇树科技、深耕脑机接口领域的强脑科技和现象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出品公司游科互动科技。王浩指出,要下功夫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卡点堵点,做到“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机制和浓厚氛围,让浙江成为创新创业最具活力的“黑土地”。
2月7日,市长姚高员赴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永创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凌迪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群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科技企业调研,亦表示杭州将始终秉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理念,更大力度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努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产业资源、优秀人才集聚,全力以赴解决好企业的发展诉求,让企业在杭州专心创业、持续壮大。
科技是国之利器,不仅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更是人民生活赖之以好。被称为新世纪“四大发明”的高速铁路、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络购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后三者的发展,杭州都起到了“领风气之先”的作用。数字化改革中形成的一批应用场景,特别是“一网通办”的实现和深化,极大地便利了群众办事。
这正是以科技创新增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最生动的注脚。当每个传感器都成为感知幸福的神经元,我们更深的体会是,让城市伟大的从来不是算力峰值,而是科技浪潮冲刷后,依然能在咖啡馆的蒸汽里、在菜市场的喧闹中、在孩童仰望无人机编队时清澈的眼睛里,触摸到那份属于人类的、不可替代的鲜活与温度。
来源:杭州日报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