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告别饮水误区 学会正确喝水)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友善的提醒——“多喝水”。感冒了,多喝水;天热,多喝水;防生病,多喝水……那么,喝水真的越多越好吗?答案是否定的。喝水太少,不利健康;过度饮水,则可能引发水中毒。所以,掌握正确的饮水知识很有必要。
每人都有适宜饮水量
任何事情都应该适度,喝水也是如此。我们提倡多喝水,但并非无节制地饮水。
日常饮水量需要根据年龄、气温、劳动或运动、出汗量等进行适量增减。不同年龄段饮水量也有所不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适宜的水摄入量为1700毫升;女性每天适宜的水摄入量为1500毫升。
喝水没有最佳时间,任何时间都可以,建议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咨询医生后,合理控制饮水量。
喝太多太少都伤身
人体内水分过少容易导致身体不同程度脱水,轻者出现口渴,没有食欲,重者会出现运动能力降低、注意力下降、嗜睡等。长期水分摄入不足还会增加患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的风险。
补充水分不宜过多、过快,若超过肾脏排泄速率,会引发水中毒症状,包括细胞水肿、血钠浓度过低、脑压上升、肺充血、肾脏损害、肌肉损害,甚至有生命危险。
如何判断水喝够了没有
观察小便颜色。若小便呈浅柠檬色,说明体内水分处于最佳状态。若小便清澈无色,则应适当减少水分的摄入。若小便呈棕黄色,则需要及时补水。
计算排尿次数和量。排尿次数和排尿量与水摄入量密切相关。一般健康成年人每天排尿次数为4—8次,每天排尿量为1000—1500毫升。如果平时低于这些数值,就意味着该喝水了。
有些药吃完要少喝水
含服药需要通过舌下含服,服用后30分钟内不宜饮水,以免影响毛细血管对药物的吸收。服用止咳药后10分钟内不宜饮水。服用胃肠病药后则建议1小时内尽量少饮水。
一般情况下,建议用温水送服药物,但维生素、助消化药,以及一些含活性菌类的药物,应用水温低于40摄氏度的凉白开送服。
什么情况下要多喝水
便秘。身体缺水时,大便里的水分也会减少,从而导致大便干燥,甚至便秘。如果是因为缺水造成的轻度便秘,通过大量饮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在饮水时,一定要大口大口地喝,快速吞咽,从而刺激肠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痛风。多喝水、多排尿有助于尿酸排泄,进而缓解痛风症状。
感冒。感冒患者服药后多有出汗的情况,喝水可使体内水分得到及时补充。多喝水还可以稀释痰液,有利于痰液排出。
减肥。餐前半小时喝一杯水能增加饱腹感,减少食物摄入。
醉酒。酒精会加速身体的脱水。水虽然不能解酒,但可以为身体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引发的各种不适。
动脑。当人体丢失体重2%以上的水分时,视力、记忆力和注意力,以及其他认知能力都会下降。
有些水不能喝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机构都曾经提示,饮用65摄氏度以上热饮,会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一般来说,刚出锅的汤、刚泡好的咖啡、茶饮,温度为80—95摄氏度,这时喝下去,不光烫嘴,还会烫出病。
我们的口腔、食管表面都覆盖着黏膜,进食温度保持在10—40摄氏度,有利于保护正常的生理功能。胃肠功能弱的人不建议喝冰水(10摄氏度以下)。我们说的温水一般为40—50摄氏度,是温热且不烫口的感觉。10—40摄氏度的水更接近于凉白开,这种温度的水,最推荐饮用。
凉白开的温度接近人体体温,饮用后不易刺激胃肠道。比体温稍低的水进入人体之后,会在体内被加热至体温水平。这个额外“加温”环节,会燃烧更多热量。美国的运动医学研究证明,运动中喝凉白开组比喝温水组,能更好地维持核心温度稳定,有助于运动员取得更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