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首页 > 双创服务 > 浏览文章

在高新区(滨江),切身感受“双创”魅力

2021-10-19
      (原标题:在高新区(滨江),切身感受“双创”魅力 文:孟娇、宋桔丽、肖鳕桐)
      高质量创新创造,高水平创业就业。今天,2021年全国双创活动周浙江分会场将在高新区(滨江)拉开帷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八个字,汇聚了无数创业者逐梦的故事,也融进了高新区(滨江)三十多年发展奋斗史。
      从高新区(滨江)的一组数据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这八个字的强大脉动——2020年,人均GDP超过5.1万美元,约为全国人均GDP的5倍;多年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GDP约为80%,早在2016年,高新区(滨江)就被列入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发展序列。去年年底,该区又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更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高新区(滨江),是奋斗者的圆梦天堂,也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摇篮。
      得益于高质量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构建和“双创”氛围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高新区(滨江)已经形成强大的创新创业“磁场”,让每一位选择这个年轻城区的创业者,都能感受到“双创”的魅力。
      A“最强大脑”集聚地
      去年10月18日,对浙江时迈药业有限公司来说,是一个可以写进历史的日子——在2020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浙江赛区暨第七届浙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这家企业摘得了成长组一等奖的桂冠。
      别看是高新区(滨江)引才“5050计划”中的新星,时迈药业实力不可小觑,这家专注于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体药物开发的创新企业,拥有多项“硬核”技术,包括4个全球已知容量最大的人源lgM抗体文库等,就在前不久,该公司LAG-3抗体DVN3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默示许可,这意味着,复发缓解性多发性硬化症的患者,有了新希望。
      创新药与仿制药不同,是创新赛道的竞争,拼的是基于药物靶点发现新药的速度,为何短短几年间,时迈药业能够实现多种创新要进入临床?
      “最强大脑”的创新实力之外,离不开高新区(滨江)对人才和创新的支持。该公司执行总裁彭佳萍曾表示,去年疫情来袭,公司融资进度受到影响,是高新区(滨江)各个部门群策群力,为他们搭建融资桥梁。“滨江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让我们感到无比温暖和鼓舞。”彭佳萍说,区里推荐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大赛结束后,很多资本找上门,团队只要专心搞研发,不必再为钱困扰。”
      陪伴人才创新创业的故事,在高新区(滨江)不胜枚举,德同生物、优思达、矽力杰、易兆微、博联智能……一家家人才创办的企业,在高新区(滨江)成就了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创业神话。
      今年以来,高新区(滨江)在“5050计划”基础上持续加码,推出3.0版本,以“5050计划”引才,同时发布“5151”人才创业协同计划,以“5151”计划聚才,据悉,仅今年,该区就落地“5050计划”项目79个,22家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总融资额达12.97亿元。
      此外,高新区(滨江)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高新区(滨江)累计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5100余家,数量领跑全市,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企业在全市占比位列第一。
      激活双创活水,人才纷至沓来——今年前三季度,高新区(滨江)引进各类人才超34000人,引进硕博人才近8000人,新签约应届毕业大学生11000人以上,领跑全市。
      B打造高能级科技资源载体
      去年7月,高新区(滨江)与长春光机所“强强联合”,合作成立了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长光院”),一年多的时间里,双方都尝到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甜头”。
      据长光院孵化部部长张磊介绍,研究院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引进入园企业4家,并与高新区(滨江)的企业开展了积极交流与合作。
      高质量创新创业,一头连着技术,一头连着市场。长春光机所是我国光电领域的“塔尖”,有着雄厚的技术实力,而高新区(滨江)则集聚着像金字塔座一样坚实而优质的企业。如何解决技术和市场“两张皮”,提高区域创新竞争力?“长光院”的模式为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光电技术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就拿入园企业长光辰英来说,他们就选择了生命健康产业领域赛道,该公司面向微生物和细胞研究领域,自主研发了单细胞分选仪、医药制剂颗粒物检测仪,“目前,长光辰英已与滨江一家医药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基于该技术产品的应用,将实现颗粒物杂质溯源,大大提升药品质量。”张磊说,对于长光辰英而言,技术更贴近市场,同时,也赋能企业,帮助他们“少走弯路”,提高产业竞争力。
      像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样,集聚科技资源、赋能产业发展,持续提升区域创新力的高能级平台建设正不断推进中,比如,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已经与企业共建12个联合实验室;浙大滨江研究院建立联合研究中心5家,鲲鹏生态中心拓展合作伙伴238家。
      此外,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杭电滨江创新中心和“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小微企业的孵化培育,离不开孵化载体的创新驱动,前不久,高新区(滨江)孵化方阵再添“生力军”,高新区(滨江)新增15家市级孵化器,认定数量领跑全市,约占全市1/3。亚科中心生物医药孵化器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家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入孵企业18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在孵企业累计拥有知识产权99项。
      亚科只是高新区(滨江)全域孵化新格局的一个节点,自高新区(滨江)提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发展五年倍增计划,仅仅三年就完成了倍增目标,2020年,市级孵化载体由2017年的49家猛增到102家,在孵企业由1314家增加到3093家,数量均列全省第一。
      随着科技载体的能级提升,高新区(滨江)雨林式生态渐成——2020年,在孵企业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4家,企业数较2017年的14家增长了743%,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孵化毕业企业1858家,培育出泰格医药、启明医疗、山科智能等上市企业13家。
      C向创新生态要“生长力”
      人才集聚,科技资源平台聚能,加速了企业及重点产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企业创新能力方面,截至今年1-8月,高新区(滨江)专利授权企业近1400家,同比增长24.71%,发明专利授权企业525家,同比增长77%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8月,高新区(滨江)仅凭“一区之力”,就拿下了全省3.9%的专利授权量,2020年,该区更是以39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坐全省创新力“第一区”。
      企业“向阳而生”,离不开一流的创新生态。这一点,三相科技总经理郝鹤感触颇深。
      作为一家致力于研发高速电机的科技企业,技术是企业立命之本。“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我们还有10多项发明专利在申请的路上,最长的等了4年。”郝鹤说,今年8月,高新区(滨江)政府工作人员上门走访时了解到他们的难处,给他们出了不少主意,比如专利架构、专利防火墙的设置等方面也提供了一些导向性意见。“滨江这种导向型、服务型的政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郝鹤说,尤其是干部多是专业出身,技术层面的交流没有沟通障碍,如果交流只是讲政府逻辑,“我说的对方听不懂,那就只能是泛泛沟通,滨江在这点上非常好,没有‘看热闹’的感觉。”
      优质的营商环境一直是高新区(滨江)的“金字招牌”,2015年起,商事制度改革“一年一迭代”,“五证合一”试点经验分别在全国、全省推广,“证照分离”改革纳入全国高新区试点;现在,高新区(滨江)从申报到审批已经形成了一条智慧化商事服务的链条,实现企业注册秒办分钟办。同时,积极推进“惠企一件事”“知识产权一件事”等服务新模式,创新企业创新积分,为企业提供政策扶持、产业协同、金融服务等资源和服务。
      创新创业,关键在人。近年来,高新区(滨江)不断提升城市能级,提高城市温度,不少为老为小的创新改革正付诸实现,为帮助企业留住人才,解决人才子女就学问题,该区率先探索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建设试点,如今,海创基地、海康威视嵌入式幼儿园均已开园,人才“带娃上班”已经成为现实;以未来社区建设为契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也在不断刷新新老滨江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在安居方面,高新区(滨江)加快推进“人才房三年倍增计划”,挖潜存量空置房资源,加快人才租赁房建设,解决人才居住需求。

来源:杭州日报 责编: 

关键字 : 双创服务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纠错】,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发布
热门文章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