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首页 > 广告服务 > 浏览文章

小心保健食品消费欺诈“六大新套路”

2021-10-12
      (原标题:小心保健食品消费欺诈“六大新套路” 通讯员:市闻 记者:汪晓筠 实习记者:苏朗)
      浙江盛塘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7月起在“盛塘宝”微信公众号商城销售小分子蛋白肽等食品。当事人采用代理商的销售模式,代理商的级别从低至高分为VIP、一级、官方、总代、联合创始人、大区经理、董事合伙人七个等级。购买不同金额的商品可成为不同等级的代理商,等级越高,金额越高。不同等级的代理商可获得不同层级的推荐奖金,截止到案发,当事人共招收代理商9852人,收取资金合计3801539元,认定采购食品的成本为1247350元,违法所得为2554189元。对此,原江干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据《禁止传销条例》作出责令改正、罚没款325.4万元。
      最近,浙江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治理新闻通气会召开,会上,省市场监管局、省公安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通报了全省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治理情况,发布了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治理十大典型案件以及保健食品消费欺诈“六大新套路”。
      记者从通气会上获悉,专项治理开展以来,全省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2.38万人次,开展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执法288次,查处各类涉保健食品违法案件858起,涉案金额4356.9万元,收缴各类罚没款1880.2万元,破获涉伪劣保健食品犯罪案件380余起,打掉犯罪团伙110余个。经过常抓不懈、严厉打击,我省重拳查处了一批典型案例,持续强化了社会公众的理性消费意识,有效规范了保健食品行业市场秩序。
      浙江市场监管部门坚持数字赋能,持续强化对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全程追溯。将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纳入首批“浙食链”建设单位,实现“厂厂阳光、批批检测、样样赋码”,企业自查报告率和监督检查率均达100%。上半年,全省共抽检保健食品513批次,合格率为99.81%。同时,依托“浙江公平在线”等数字化平台,定向监测涉及保健食品的网络传销、虚假宣传等行为,强化网络排查、数据分析、线索研判,进一步提高执法效能和打击精度。目前,已监测全省网店12.1万家,监测商品89.4万件,排查风险线索133条,其中落地闭环处置73条,落实平台整改60条。
      数字化的新技术在各地也得到有效应用。比如,杭州拱墅引入“城市眼云共治”场景项目,实时监控、动态监测可疑场所,疑似情况第一时间触发报警,并联动到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宁波海曙积极探索基层保健食品治理“一件事”集成改革。
      小心
      保健食品消费欺诈“六大新套路”
      套路一:假借科普,实则推销。
      利用“最高技术成果转化”“最新科学研究表明”“研发团队艰苦攻关”“国外权威数据显示”等“伪科普”内容,大肆宣传“栓清酶”“牛初乳”“氨糖”“硒”“小分子蛋白肽”等新概念,声称相关产品具有“溶解血栓”“调节血脂”“逆转衰老”“消除疲劳”“降血糖”“抗菌”“防治飞蚊症”等多重功效。这些看似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百病可治”的产品功效,实际上是商家为包装产品、增加销量自行编造、东拼西凑的内容,往往没有科学依据。
      【消费提示】热点概念要警惕,理性消费莫冲动。
      套路二:直播带货,吹嘘功效。
      网络达人、主播通过电商平台直播营销带货时,在无法提供证明材料情况下,使用“排毒养颜”“预防斑秃”“调理肠胃”“提高免疫力”“维持健康视力”“缓解皮肤老化”“加速胶原蛋白的合成速度”等表述,对“鱼油”“纤体热控丸”“胶原大蛋白肽精华粉”等产品性能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从而直击90后以及“Z世代”消费群体的“养生焦虑”。有的还引导“老铁们”转入其他社交软件平台进行交易,从而实现瞒天过海的目的。
      【消费提示】主播带货有风险,“老铁”下单须谨慎。
      套路三:“微商”产品,质量难保。
      利用微信、贴吧、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发布信息,推介售卖“减肥咖啡”“溶脂奶片”“星空咖啡”“天江战狼”“速溶咖啡固体饮料”“纤盈复合植物压片果糖”等减肥、壮阳类产品。然后通过快递物流形式将产品邮寄到购买者手上,产品销售网络遍布多地。有的商家为了进一步打开销路,还会陆续发展多个二级、三级代理商。实际上,这些产品大多来源繁杂,有的甚至是夫妻俩在家中私自制售、非法添加西布曲明、他达拉非等成分的“三无”产品。
      【消费提示】“朋友圈”里买产品,商家信息要查验。
      套路四:冒牌专家,夸大病情。
      虚构“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名医专家协会会员”“国际顶尖医学博士”等头衔身份开展体检义诊,并将简单的体检仪器包装成高科技分析仪。针对消费者的病情“量身定做”营销方案,编造身患“癌症”等疾病概率以及其他身体问题,制造高度紧张的恐慌气氛,随后给老人灌输其推销的产品对“癌症”等疾病有预防和治疗效果,从而达到“欺诈消费”、趁火打劫的目的。
      【消费提示】保健食品不是药,有恙还须去医院。
      套路五:虚假宣传,借“疫”生财。
      为获取竞争优势、提高产品销量,商家根据网络收集的素材资料,自行编写“全家吃核酸,远离德尔塔”“吃核酸增强免疫力,细胞活跃身体健康,免疫力好,百毒不侵”“在新冠病毒防治中有重要作用”等文字内容,并配用“XX胶囊”等产品的照片。然后联系多名消费者到店内“开会”,观看事先制作好的产品宣传资料。实际上,相关产品的生产原料为绿豆、赤小豆、豇豆、黑豆等,主要保健功能为免疫调节。
      【消费提示】“防疫神器”别轻信,疫苗口罩最靠谱。
      套路六:藏身小店,隐蔽销售。
      在百货商行、艾灸馆、养生馆、夫妻用品店、计生用品店等相对隐蔽场所,对外销售“百草康风茶”“第十五代蚁力神”“炮王”“绝对男人”“虎虎生威胶囊”等声称调理痛风、壮阳、提高免疫力的“保健食品”。经技术机构检验,这些产品中大多检出了醋酸泼尼松、西地那非、他达拉非等成分。有的商家所售产品甚至是从那些走街串巷推销、不留联系方式、只用现金交易的供货人员处购入。
      【消费提示】小店购物擦亮眼,保留凭据好维权。

来源:每日商报 责编: 

关键字 : 消费欺诈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纠错】,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发布
热门文章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